下面是山東利達小型旋挖鉆機廠家給大家關于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質量通病防治,以供參考。
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質量通病防治的相關內(nèi)容有那些?
鋼筋混凝土施工在當前建筑施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它具有施工快、質量好、抗震性能好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著一些常見的質量通病,如鋼筋位移、混凝土爛根、泵送混凝土表面裂縫等。本文對上述通病形成的原因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1、鋼筋位移
鋼筋位移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鋼筋保護層過大或過小、出現(xiàn)露筋、墻板雙排鋼筋過大或過小,甚至變成一排鋼筋;也有因鋼筋在每層樓面處的位置不準確、偏位,造成上層鋼筋施工困難等問題。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鋼筋保護層的墊塊厚度要符合圖紙設計要求,墊塊應綁在雙向筋的外皮筋上。
(2)為保證雙排鋼筋位置;隹確和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發(fā)生位移,在綁扎墻體鋼筋時設置豎向“梯架筋”,間距為1m,用以控制水平鋼筋的位置。梯架筋可采取同墻體型號鋼筋代替墻立筋,但要提高一級使用;中間點焊短筋,以控制水平筋的間距、位置,并可兼作支撐模板時控制混凝土墻的厚度之用。
(3)在剪力墻模板上口鋼筋增設一道水平“梯形”筋,其內(nèi)定框根據(jù)保護層厚度及鋼筋直徑計算確定,以控制豎向筋的位移,并在大模板上口加設可調(diào)節(jié)扁鐵來控制立筋保護層厚度。
(4)雙排鋼筋綁扎好以后,按每米梅花形布置特殊撐筋與水平鋼筋綁扎牢固,這種撐筋可替代一般的S型拉鉤,也可作模板的支撐。
(5)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由責任心強、懂技術工藝的專人進行旁站監(jiān)理,如發(fā)現(xiàn)鋼筋撞斜碰歪,要暫停澆筑,待糾正后再施工。
(6)已澆筑混凝土中的剪力墻豎筋如發(fā)生位移,其間距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可按1:6的平緩坡度調(diào)至原位,但不得出現(xiàn)死彎、硬彎。如偏移較大,應征得設計單位同意,在根部增焊鋼板,并保證焊接長度滿足要求,通過上部鋼筋與鋼板焊接來解決復位問題。
2、爛根
主要表現(xiàn)在剪力墻根部混凝土漏漿,造成蜂窩麻面,甚至出現(xiàn)露筋、孔洞等。混凝土外部的這些缺陷,在施工過程中非常普遍,不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破壞也往往是從這些缺陷開始的。因此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2.1原因分析
(1)骨科的級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不佳。骨科級配,要用不同粒徑的石子和砂配合使用,相互填充空隙,使混凝土中空隙率最小。它對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良好的和易性等均有很大關系。最佳混凝土配合比應具有良好的密實性、和易性。
(2)澆筑離析。已攪拌均勻的混凝土由于各固體粒子大小比重不同,引起它們之間發(fā)生不同的運動,由于位移不同就會出現(xiàn)離析現(xiàn)象。但是適當?shù)呐浜媳群秃侠淼牟僮鳎梢詫⑵淇刂圃谠试S范圍之內(nèi);否則混凝土不易振實。
(3)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有一定的側壓力,當對此側壓力考慮不周時,如側模固定不牢、走形,就會振搗不密實;在安裝和綁扎鋼筋過程中,現(xiàn)場上常有木屑、木塊、塑料、水泥袋以及碎磚、垃圾土等雜物掉入模板內(nèi),澆筑混凝土前必須認真清理,去除雜物;模板表面不平,粘帶水泥漿灰,拆模時混凝土漿呈現(xiàn)麻面;模板拼裝不嚴密,混凝土表面也會產(chǎn)生麻面、蜂窩;模板不澆水濕潤,將導致混凝土拆模后缺棱掉角。此外,鋼筋過密,混凝土中粗骨料難以進入產(chǎn)生分離,不易振搗也會產(chǎn)生蜂窩、孔洞;鋼筋位移緊貼模板往往容易產(chǎn)生露筋現(xiàn)象。
2.2預防措施
(1)支模前將剪力墻部位的雜物等清理干凈。
(2)混凝土樓板澆筑過程中,將樓板振搗密實,拉線找平用3m刮杠將表面刮平壓光。
(3)支模前,在模板側面粘貼海綿條,以減少模板與樓板的間隙,防止漏漿。
(4)嚴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確保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
(5)混凝土內(nèi)摻加外加劑,以提高其和易性。
(6)澆筑混凝土前將模板用水濕潤。
(7)澆筑混凝土前,先均勻澆筑一層50—100mm厚的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或減石子混凝土,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過程中石子落在下面,造成石子過多砂漿少的現(xiàn)象。
(8)若是剪力墻根部板平整度較差,應先將模板支設部位用1:2水泥砂漿找平壓光,或在模板底部砌筑120mm厚的磚2~3皮,表面用1:2水泥砂漿抹平壓光,模板側面貼好海綿條立在磚上能更好地堵住縫隙。
(9)對于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爛根”缺陷等現(xiàn)象應認真仔細處理,不留隱患。
3、泵送混凝土墻體裂縫
3.1生成原因
(1)同一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水泥用量、摻和料用量較大,而水泥用量和摻和料粉狀用量越多,混凝土越易出現(xiàn)收縮裂縫。
(2)為滿足泵送混凝土要求,采用高流動性商品混凝土,其坍落度值偏大,用水量大,混凝土也就容易出現(xiàn)干縮裂縫。
(3)泵送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粒徑較現(xiàn)場攪拌的混凝土粗骨科的粒徑小,混凝土也易出現(xiàn)裂縫。
(4)后澆帶留置數(shù)量不足,混凝土體積較大,累積絕對體積收縮量也較大,因此混凝土也易出現(xiàn)收縮裂縫。
(5)同一強度等級的混凝土,采用相同水泥、粗細骨科等原材料,使用相同的混凝土振搗工藝,泵送的混凝土較普通干硬性混凝土更易出現(xiàn)裂縫。
(6)施工中局部開孔,產(chǎn)生的應力集中也是引起混凝土開裂的一個原因。
(7)溫度影響也是引起裂縫的重要原因。現(xiàn)在的水泥具有快硬高強、水化熱大的特點,如果澆筑混凝土時值高溫夏季,混凝土在高溫條件下凝固,冷卻過程中收縮又受到多方面限制,由于拉應力過大而開裂,溫度裂縫的形態(tài)與收縮裂縫完全相同,而且裂縫往往是兩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上述幾類裂縫多為非荷載間接作用引起的,一般不致影響結構的承載力。但是這種裂縫可能引起鋼筋銹蝕、混凝土侵蝕等問題,并且有礙觀瞻,甚至帶來不安全的心理壓力。因此必須給予妥善處理。
3.2預防裂縫措施
(1)墻板的配筋。由于地下室混凝土墻板裂縫是豎向的收縮裂縫,因此防止其開裂主要依靠水平方向的分布筋。一般來說,設計圖紙均將分布筋設計在主筋內(nèi)側,間距按構造要求在150-200mm之間,由于分布筋保護層厚度達40mm左右,且間距偏大,對防止混凝土開裂作用不大,因此設計時可將分布筋置于主筋外側,以減少保護層厚度;同時采取小直徑\小間距的配筋形式。墻體洞口處增設45度斜筋,合理配置拉結筋等都能較有效地防止裂縫的出現(xiàn)。
(2)增設后澆帶。高層建筑地下室側墻混凝土墻體裂縫與墻體長度有關,墻越長受溫度干縮變形影響越大,產(chǎn)生裂縫的可能性也越大。增設后澆帶是目前工程實踐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l0-89中第6.1.1條規(guī)定了地下室墻壁伸縮的最大間距,對于露天條件下的外墻最大間距僅為20m,而一般情況下地下室外墻施工完畢后至回填土還有相當一段時間暴露在外,因此設計上應考慮適當增設伸縮縫和后澆帶。
(3)混凝土原材料的選擇。水泥應選中低水化熱的水泥品種;粗骨科應選用大粒徑級配良好的碎石、卵石,含泥量不大于1%;細骨科應選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合理科學地選用外加劑和摻和科。泵送混凝土進場后若不能及時泵送,必須嚴格控制二次加水。
(4)加強混凝土的振搗。澆筑后的混凝土,在振搗時間界限以前,可以進行二次振搗,以排除混凝土中因泌水在粗骨科和水平鋼筋下部產(chǎn)生的水分和空隙,增強混凝土與鋼筋的結合力。另外夏季高溫施工中應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減少混凝土的內(nèi)外溫差。
(5)加強養(yǎng)護。對澆筑完成后的混凝土墻體應用濕麻袋覆蓋,并定人定時灑水保濕,防止水分過快蒸發(fā),使養(yǎng)護期間混凝土表面始終保持濕潤;同時應注意澆水的溫度與混凝土表面的溫度之差不應大于15℃。